| 碳足迹是指个人、组织、产品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表示。其核心是量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涵盖从原材料开采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以下是其关键内涵: 一 核心定义与范围 1.温室气体覆盖不仅包括二氧化碳(CO₂),还涵盖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物(HFCs)等《京都议定书》规定的 6 类气体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的 63 种气体,通过全球变暖潜势(GWP)折算为统一当量。 2.直接与间接排放直接排放(范围一):如工厂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等。 间接排放(范围二、三):包括外购电力产生的排放(范围二),以及供应链、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排放(范围三)。 3.生命周期评估(LCA)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回收或填埋的全流程进行核算。例如,一瓶瓶装水的碳足迹需计算其塑料瓶生产、运输、水处理及废弃后的分解排放。 02 分类与应用 1.不同主体的碳足迹国家碳足迹:如中国 2023 年碳足迹需统计所有领土内的排放,并扣除森林碳汇后的净排放量。 企业碳足迹:快速电梯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将电梯能耗降低 50%,并推动供应商减排。 个人碳足迹:一次 2000 公里的飞行会产生约 278 千克 CO₂e,需种植 3 棵树抵消。 2.实际应用场景消费决策:欧盟要求进口钢铁、铝制品提供碳足迹证明,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 政策工具:中国《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计划 2027 年初步建立管理框架,推动产品碳标签制度。 技术创新: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碳数据不可篡改追踪,AI 模型将评估周期缩短 60%。 三 计算方法与标准 1.主要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评估(LCA):自下而上详细分析每个环节,如计算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 投入产出法(IO):自上而下通过经济数据估算宏观排放,适用于国家或行业层面。 Kaya 恒等式:通过人口、经济、技术等因子关联碳排放,用于长期趋势预测。 2.国际与国内标准ISO 14067: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规范量化与报告流程。 PAS 2050(英国)和GHG Protocol(WRI/WBCSD):企业常用的核算指南,覆盖范围一至三排放。 中国 GB/T 24067-2024:与国际接轨,明确碳中和要求。 四 意义与挑战 1.推动减排的核心工具碳足迹为量化减排目标提供基准。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出口至欧盟的产品披露碳足迹,否则征收关税。 2.数据与技术的挑战供应链数据透明度低、非二氧化碳气体监测困难(如农业甲烷)、不同标准间的兼容性问题,仍是全球碳足迹管理的主要障碍。 3.未来发展趋势2025 年,全球碳足迹软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90 亿美元,光伏组件碳强度较 2022 年下降 34%,AI 驱动的动态评估模型和卫星遥感技术将显著提升数据精度。 碳足迹不仅是环境指标,更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从个人选择低碳产品到企业重构供应链,再到国家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其应用正在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通过科学核算与技术创新,碳足迹有望成为连接人类活动与气候目标的 “数字桥梁”。 |
|埃索知-关注企业ISO资质体系发展|手机版|埃索知
( 粤ICP备2024355346号 )
GMT+8, 2025-11-26 19:50 , Processed in 0.090719 second(s), 2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