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被要求核算和报告自身的“碳足迹”。然而,当企业真正开始着手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基本问题:到底要算的是“产品碳足迹”还是“组织碳足迹”? 这两者虽然都关乎碳排放,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核算体系,服务于不同的目标。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厘清这两个核心概念。 1. 它是什么? 产品碳足迹衡量的是单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它就像给产品做一次全面的“碳排放体检”,追踪其从出生到坟墓的每一个环节。 2. 核算边界:“从摇篮到坟墓” 原材料获取:原材料开采、种植、收获等。 生产制造:将原材料加工、组装成成品的过程。 分销运输:将产品运送到销售点或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使用阶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消耗能源产生的排放。 废弃处置:产品被废弃、回收或处置的过程。 小知识:在B2B交易中,也常采用 “从摇篮到大门” 的简化边界,即只计算到产品出厂为止。 3. 主要标准与应用 国际标准:ISO 14067 是专门针对产品碳足迹的核心国际标准。 核心目的: 绿色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环保选择依据,打造产品环保标签。 生态设计:帮助企业发现排放热点,从源头优化设计和供应链。 应对要求:满足下游客户(如苹果、特斯拉的供应链要求)或国际市场的准入门槛。 4. 举个例子 计算一瓶可乐的碳足迹,需要包括:制糖的农作物种植、铝罐的采矿与冶炼、饮料的灌装生产、从工厂到超市的运输、消费者冰箱冷藏的耗电,以及空罐被回收或填埋的整个过程。 1. 它是什么? 组织碳足迹衡量的是一个公司、机构或整个组织在特定时间段内(通常是一年)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它就像企业的“碳排放年度财务报表”。 2. 核算边界:“三大范围” 这是由《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定义的黄金标准。 范围一(直接排放):来自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锅炉燃烧天然气、公司燃油车队、化工生产工艺排放。 范围二(电力间接排放):来自公司外购的电力、热力或蒸汽的生产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价值链间接排放):这是最复杂、也最易被忽略的一环,涵盖了公司价值链中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上游:采购的原材料、商务差旅、员工通勤、上游运输等。 下游:售出产品的使用、报废处理、下游运输与分销等。 3. 主要标准与应用 核心标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核心目的: 战略管理:制定科学的碳减排战略和碳中和目标。 ESG披露:向投资者、公众和评级机构展示环境绩效。 合规与交易:满足政府强制碳报要求,参与碳交易市场。 风险管理:全面识别价值链中的气候风险与成本。 4. 举个例子 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组织碳足迹包括: 范围一:喷涂车间燃烧天然气。 范围二:所有工厂消耗的外购电力。 范围三:钢铁供应商的生产排放、员工出差坐飞机的排放、售出汽车在使用阶段燃烧汽油的排放。
产品碳足迹和组织碳足迹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 对于一家制造企业而言,其售出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正是其组织碳足迹中“范围三(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过来,计算一个复杂产品(如一台电脑)的碳足迹,需要收集其所有零部件供应商(即这些供应商的组织碳足迹)的排放数据。 因此,一个追求全面碳管理的企业,往往需要双管齐下:既通过组织碳足迹摸清家底、设定宏观目标,又通过产品碳足迹精耕细作、推动绿色创新与市场竞争力。 在碳中和的浪潮下,准确理解和区分产品与组织碳足迹,是企业迈向高质量、规范化碳管理的第一步。选择正确的核算路径,不仅能满足合规要求,更能从中发现减排机遇,锻造面向未来的绿色竞争力。 注:素材来源于网络 |
|埃索知-关注企业ISO资质体系发展|手机版|埃索知
( 粤ICP备2024355346号 )
GMT+8, 2025-11-26 19:50 , Processed in 0.095810 second(s), 24 queries .